從TELOS-600後,我們一直在規劃一款強力的前級
而口袋名單有二個,都是ARC的R1和R2
ARC我們做過LS7,LS8 MKII,後級做過VT-60,VT-65SE,VT-100,而這次,
我們打算直接挑戰最高等級的Reference 1(簡稱R1),
或是更加複雜的Reference 2 MKII(簡稱R2 MKII).
Reference 2 MKII是Reference 2 的後續版,
與Reference 2 差異在於Reference 2 是6922(6DJ8),
而Reference 2 MKII是6H30Pi.
上圖:R1線路,本身是平衡架構
上圖:R2線路,一樣是平衡架構(此版是MKII)
當然,R1是比較簡單的,一開始我們也是想做R1,連TINA spice都跑好了
上圖:R1的TINA模擬.
不過看到R2之後,我們覺得,這款強力前級非R2莫屬.尤其是MKII第二版
在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R2的圖片(包括內部圖片),
自從R1開始,就是四片PCB直立的擺放,分別是:
穩壓板,主線路放大板,信號選擇板,及前面的控制面板,
後來的R3更加入了顯示螢幕.
上圖:R2的穩壓板,後方是主線路板,後面是信號選擇板
上圖:R2的主放大板和後方的信號選擇
很難想像一台快40萬台幣的前級裏面長的這樣吧?
不過以聲論價,ARC雖然看起來沒有現在的廠機好看,
但是只要擁有之後,很難再換用其他牌子的前級.
而這次我們要做的R2 MKII,在考量之後,會拿掉一些前方的控制線路,
保留最精華的穩壓以及主放大線路,一樣是平衡及非平衡並存,
訊號選擇也會加上,但並非是R2的訊號選擇.
所以我們規劃如下:
因為沒有搖控,所以PCB會是三片,分別是:
1.R2線路穩壓PCB
2.R2主放大線路PCB
3.訊號選擇PCB
輸入基本上是4組就足夠,平衡及非平衡共存,輸出2組.
ARC的是平衡9組,非平衡9組,共18組,平衡輸出2組,非平衡2組,共四組
上圖:ARC的R2 MKII前級
|